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

傳統漁業-抱墩

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,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(石屋),這就叫做墩,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,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,以網圍魚,捕撈墩中的魚類,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。

分部區域: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本島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,包括從中屯、講美一直到岐頭。赤崁一帶,其中赤崁早期為最大宗,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,岐頭約400座,30幾年前一日抱墩收穫都是數十斤,今日已經不到一斤的魚獲,想當然爾石墩也就一一頹圮廢棄了。

抱墩季節: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,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班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。

墩的組成:造墩石材有二:一則玄武岩石塊,一則咾咕石塊。主要於獲為玳瑁石斑、鸚哥魚、笛鯛,馬拉巴石斑,以及少數老鼠斑。抱墩過程: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;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;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,以杜魚兒遁逃。墩得先搬動大石塊,自外而內拆,墩愈拆愈小,網子也得跟著縮小,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,把魚倒入盛具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phsea.com.tw/travel/index.php/%E6%8A%B1%E5%A2%A9

沒有留言: